查看原文
其他

两会观点丨地下综合管廊如何建

2016-03-07 中国城市规划
点标题下“中国城市规划网”关注我们,精彩不再错过
编者按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出,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这一话题迅速激起了代表、委员们的热情,引起了他们的热烈讨论。如何让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又快又好,让城市尽早告别“马路拉链”?看代表、委员们的有何高见。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需要完善定价机制
周岚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具有运营高效、维护方便、安全可靠的特点,虽然初期建设成本较高,但一旦建成即可一劳永逸,是解决“马路拉链顽疾”的根本之策,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城市综合功能的关键举措。社会各界应当群策群力,共同协调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尽管社会各方广泛支持认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推进,但目前影响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广泛推开的制约点是定价机制不够健全。由于电力、通信等重要管线由国家相关部门和单位垂直管理,在地方政府层面,较难形成对等公平的协商机制。此外,地方政府和管线单位在建设时机、投资时序和入廊收费等关键问题上有不同认识,较难达成共识。

尽快系统总结国家第一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建设的经验,出台更为明确具体的定价机制,区分不同类型的管廊,确定造价标准,提出各类管线入廊的费用分担比例指导幅度。这样具体明确的定价机制一旦形成,将大大激发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建设综合管廊的积极性,PPP模式有望较快推开,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模有望迅速增长。

建好地下综合管廊也是补短板、惠民生。这既有利于补短板,快速提高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管理和安全运营水平;也有利于稳增长,带动社会有效投资;还有利于惠民生,大大减少因马路反复开挖给百姓带来的不便和干扰。

地下管网改造应加入生态卫生排水系统
王战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复旦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前生活污水的排放是两条管子,一条是厨房有机物废水,一条是卫生间化学物废水,但进入公共管道后又合流了,这样就增加了污水处理的成本。下管网改造的时候,也应该建立一个生态卫生排水系统,这符合绿色发展理念,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在上海崇明先进行试点。

看不见的地下管网呼唤看得见的标准
金征宇全国人大代表、江南大学副校长

金征宇等6位人大代表提交集体建议认为,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地下管网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亟须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确保地下空间健康安全。

今天燃气公司管线改造,在马路上挖个口子;明天通讯公司施工,刚平整的路面又开挖。这样的“马路拉链”现象并不鲜见。其主因是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统筹力度不足。这里有管线综合规划不完善等‘打架’问题,也有因资金来源、建设主体不同导致的管线和道路建设时序难以协调问题。

地下管网是城市的良心所在,建议制定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国家技术标准。针对地下管线综合信息系统数据不统一、更新不及时等“孤岛现象”,推进通讯、电力、燃气等各管理部门信息系统与城市综合管线数据系统的无缝对接。

其次,宜细化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相关法律规范。现有建设监管要求主要针对房屋建筑,而地下管线建设在场地条件、建设周期、运营管理等方面有一定特殊性,需从法律规范方面做细化设计,提高监管过程的可操作性。还要制定地下空间资源有偿使用相关法规。

随着逐步成网的地铁、地下停车、地下商业街等公共设施网络建设,地下管网建设与地铁、地下综合管廊、地下停车等设施的衔接和冲突将增多。加大地下管网与其他地下设施建设的统筹和整合,规范和优化地下空间资源迫在眉睫。

统筹管理城市地下管线
姚民和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航佳丝绸集团董事长

当前,城市发展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但规模庞大、错综复杂的地下管线建设与管理,普遍滞后于城市建设总体水平,地下管线施工、运营和维护过程中各类事故时有发生。通过物联网等高新技术手段进行信息采集、数据处理、智能控制和决策分析,从而科学高效地统筹管理地下管线,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趋势和当务之急。

近年来,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主次干道地下管线普查,推进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但普查资料不够完善,信息化管理机制尚未有效建立,难以从源头上和整体进行综合智能管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多头管理难以形成合力,二是缺乏信息共享平台,三是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目前,涉及地下管线综合协调管理的市级政府部门主要有住建局、规划局和市容市政局。由于部门间职责界限不明晰,容易导致规划、建设、管理、执法环环脱节。县级市、区多数没有明确的地下管线管理部门,综合协调管理缺位现象更加严重。 

应加强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法规建设,推进地下管线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应急防灾、信息共享、智能管理等方面良性发展。建议通过顶层设计理顺城市地下管线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管理职责。全面普查地下管线数据,建立标准统一的综合管线数据库,借助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打造统一的协同管理网络平台,提高地下管线网络体系的日常管理、科学决策、安全监测、应急预警等能力。

内容来源于新华社、中国政府网、安徽日报等,经中国城市规划网编辑整理,文字有删节。
中国城市规划网2016全国两会专题持续进行中,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全国两会内容。


中国城市规划网
www.planning.org.cn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知规划动态 | 晓行业前沿 | 听学会声音 | 碰学术火花


关注方法

回文章顶部,点标题下中国城市规划网关注(推荐)

搜微信号planning_org或“中国城市规划网”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